2014-10-09
彎腰 尊重土地學習謙卑
徒手 堅持有機回歸自然
火炎山腳下的美麗靜土 我們用【共生】傳達一種Lifestyle
邀請您與我們一起關懷台灣這塊土地,一同探索地方文化、創意產業、特色美食、有機農村生活
看完影片快追尋我們的足跡,前進苑裡來一趟屬於你的知性創作之旅吧!
拍攝目的:
協助本屆數位內容類「在地創作組」參賽團隊更快認識苗栗苑裡上館社區,主辦單位於暑期開拍紀錄介紹短片一部,並蒐集在地田調、人物、文化、歷史與產業等資料,方便團隊進行小農經濟、青年返鄉、農村價值創造、生產履歷、在地食材、米穀小麥製品等議題之腳本創作。
影片欣賞:
吃麵包 話小麥 苑裡農友的小麥經
柯雄能 先生
「我是在最黑暗的時期加入喜願小麥。」活力滿的柯雄能說,2年前回到農村參加「麥仔會」,當年苑裡小麥全軍覆沒,辛苦化為烏有,大家士氣低落,但有一位前輩的話讓他感動。
「咱今年種麥仔都沒收,為何要堅持下去?少年仔說什麼全球暖化、環境污染,其實我們種田人最清楚,稻子一年比一年收的少,現在冬天夏天變長,春秋都不見了,未來是不是有一天台灣稻米只能種一期?所以我們憨憨的種,等到台灣不得不種麥仔時,至少有我們會種,有足夠的麥種,台灣人才能在全球氣候變化下生存。」
這段話重擊雄能的腦袋,這些叔叔伯伯們透過雙手和生命,和自然聲息相通,並且做些什麼來面對未來的變局。
為了「找回原點」,柯雄能加入喜願的行列,為復育台灣小麥努力。 今年小麥豐收加重了銷售端的壓力,雄能認為,單靠企業支持還不夠,應該讓所有知道喜願的人都化身為種子,用實際消費行為來支持台灣本土能業。
只要了解復育台灣小麥的信念,雄能相信大家消費獲得的除了有形商品外,梗是感情上的滿足,及對土地的實際關懷。
陳文龍 先生
一口台灣小麥麵包,讓阿伯回到民國58年。
當時他家三甲多地種植的就是小麥,「用雙手一束束收割小麥的畫面,現在還是很清晰。」小麥曨乾了就拿到麵粉工廠換麵粉回來,當時麵粉是整顆小麥拿去磨,顏色黃黃的,質地也沒現在這麼細。
民國58年阿伯入伍,小麥田就跟著隱沒到心中成為記憶。
民國97年,太太突然想種小麥,阿伯興致勃勃卻尋不著麥種,很巧,在一次有機談會中,施總兼向農友介紹喜願小麥,文龍伯義不容辭撂下去,就從五分地開始,展開他的小麥追憶之旅,相隔40年褪色的記憶,阿伯少年時與家人在田中的畫面,隨著搖曳的麥穗重新上色,漸漸清晰。
再種小麥,些許陌生,頭一年成績不理想,第二年有進步,第三年麥田成為小鳥食堂,麥子被吃光光,當年麥種灑了120公斤,最後只收130公斤,他笑笑說:「有賺10公斤啦!」之後,文龍阿伯堅持種麥,也堅持不灑藥,不捕鳥的友善種植。吃著剛出爐的台灣小麥麵包,阿伯濚刻的皺紋漾著可笑容:「很多人說小麥不好種,笑我憨,但我也種6年了,希望明年天公伯繼續照顧,讓小麥一分地產量達200公斤。」
徐仕霖 先生
「我以前農皮工骨,現在是農皮農骨啦!」吃著台灣小麥麵包,開朗的從仕霖大哥以前從事機械加工,2年前回家務農,才知道農夫不好幹。「種田要不要錢?要啊!種子、機具、人工都是成本,上班族每個月領薪水,農夫本錢投下去,3、5個月才能回收,遇上蟲害鳥害,雨太多太少,都會血本無歸,靠天吃飯怎麼不辛苦?
直說自己運氣好,徐大哥回家第二年小麥就豐收,但收得好也苦惱:「一甲四的地收3噸半,結果沒有場地曬乾,又沒有烘乾設備。徐大哥說,台灣農業規模小,但該買的機具還是得買,成本省不了,沒有情感哪會撐下去?
當然,不少人買了農地放著休耕,或灑了種子申請補助,卻放任作物自生自滅,「這些都是假農夫。」從大哥說,「真正的農民不會這樣,前輩們都說,五殼是養活人的東西,絕對不能糟踏,只要有種出來就要收。」
徐大哥強調,這是曲高和寡的志業,最終要回歸產業產業機制才能長長久久。「喜願小麵擁有認同、關懷、糧食自主等無形價值,我們希望種出有市場價值的小麥,也謝謝聯華實業相逝,一起為台灣小麥找出一條活路。
文/ 掌訊54期 P36
更多苗栗苑裡故事請上「下載專區」
系統將於三分鐘內自動發送「註冊成功通知信」至您所註冊之郵件信箱中,請妥善保存此信件。
信中內含「競賽編號ID」與「登入密碼」,請以此帳密登入官網,完成競賽流程。
並請登入作品上傳區,完成報名資料修改及初賽繳件,
若有任何問題請與主辦單位聯絡,謝謝。